这几天打麻将,让我想到之前的生活。
前几年还没开始做店群的时候,有一波牌友,时不时大家会打麻将玩下。
可能只有我觉得是玩下,他们感觉是赚钱,
为什么会感觉他们是赚钱呢,因为打麻将这事本身可能是一种娱乐,逢年过节搞一下,周末聚会搞一下。
但是他们经常打,而且特别较真。
牌友嘛,一是要牌品,二是聊的投机。
但这不是真正的朋友,因为陌生,而且大家不会去猜想和干涉对方的生活。
打麻将房费AA,出去吃饭AA,去泡吧,去蹦迪AA,挺好的。
广州人大部分的生活习惯就是AA,AA无压力,谁也不欠谁的,不论对方再有钱,也会AA。
当然有人会觉得有弊端,不能够促进感情什么的,但是把时间拉长的角度上来看。AA其实是能够更加长久的。
你来我往,是一种特殊的经营方式,我比较赞同。
昨天吃饭的时候,认识到了一个做拼多多店群的,用阿米巴模式经营。
大概什么水平?
员工一个月2-3万的平均薪资。
这时候问题就来了,对这种讯息的触碰,每个人就会有不同的反应。
A的反应,他多少个店,单产多少,什么规模。
B的反应,他用的啥方法起店,能不能引荐认识下。
C的反应,这模式有什么特别的,能不能引用到自己的身上。
这三种反应其实都是对的,也是错的。
正确的想法应该是,如何再次有机会在一张桌子上跟他吃顿饭。
然后有什么机会可以去趟他的公司喝茶聊天。
如果把跟人学习作为第一步,那如何跟人深刻的发展关系就是第0步。
把第0步做好了,那就有机会做第一步,这是大部分人知道但是却做不到的东西。
叼毛A,说店群不好做,能不能带带。
我说为什么不好做。
他说,以前有大哥带,现在大哥不带了。
我说,大哥为啥不带了。
他说,大哥搞拼多多去了。
我说,大哥为啥不带你搞拼多多。
他说,大哥说拼多多不好做,试过错之后,再带,大哥目前还在试错了。
我跟着叼毛A聊了20分钟,打字打的我手都累了,他还一直发,我TM一点回复的欲望都没有。
叼毛B,说兄弟,店群好搞不。
我说,还行。
他说,你们是怎么玩的。
我说,选品、上货、数据分析、开车。
他说,能说具体点不,我这搞了几个猫店,搞不下去了,欠了好多钱。
我说,我不培训的。
他说,下次请你大保健。
然后他发了个200的红包。
作为回报,我分享了一个,88的技术给他,我他妈不能吃亏啊。
叼毛B去参加培训,花了69800。
问我能不能过来坐坐。
我说,带礼物了吗?
叼毛B说,空手的欢迎不。
我没回,拉黑。
叼毛年年有,分不清,剔了一茬又一茬。
看完这个文章,你是觉得你是叼毛还是我?
还是你是现在的我,以前的叼毛?
亦或者你是现在的叼毛,未来的我。